![]() |
侯国鹏看着一旁不说话的女儿,声音低了下来:“我也觉得对不起女儿,她9月份才满16岁。”但他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呢?
跟记者单独走出屋外后,小笒告诉记者,自己心里还是非常想上学,但父亲的辛苦她也看在眼里,她说,自己能理解父亲的难处。
可不读书,以后怎么办呢?小笒摇头,咬着嘴唇看地上:“不知道……”
对话两位老师:
贫穷,并不是阻碍读书的唯一难题
对于小笒面临的问题,教学多年的杨平也束手无策。他说,以前遇到过学生辍学,但他都没有这样难过和纠结,因为多数辍学是孩子自己不愿意读书,家长和老师无法说服孩子。但这次,是孩子非常想读书,“一个15岁的女孩,因为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梦想,这实在让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无奈和无力。”
了解侯国鹏的想法后,一度很愤怒的王鸿洋,在尝试慢慢理解侯国鹏的选择:“贫穷只是问题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而且最难解决的,显然也不是贫穷问题”。
王鸿洋想起自己的成长。读书的时候,父母是生怕他不读书。他还记得父亲的原话是,“你能读到哪,我们就供到哪,最好读了研究生再读博士。”显然,当年的他并不面临要照顾家里老小之类的问题。这也是他能有一点点理解侯国鹏的原因:“社会资助能解决小笒的读书费用,但留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而且,面临同样困境的留守儿童,小笒显然不是唯一一个。”
但一点点的理解归一点点的理解,他依然不甘心:“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孩子牺牲另一个孩子?”他向记者描述起小笒在学校里的样子:爱学习,成绩好,懂礼貌,见了谁都笑嘻嘻的。而且,在职中,有她这样的成绩,完全有机会考上重本院校。“难道这个15岁小女孩的未来,就只能这样无解了吗?”
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