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种移民大约出现过七次,导致很多不同的文化,进入到成都平原。”肖平说,有专家提出,成都平原有“水库效应”,就是对各种文化的包容和吸收。而不断地移民,会导致文化上的多元和创新。
对现在依然还十分有影响的移民运动,就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并且从第六代开始,出现了“井喷效应”,产生了诸如巴金、朱德、陈毅等大量的人才。
肖平从小在洛带长大,族群内部习惯使用曾被专家奉为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进行交流。这个语言仍保留了大量唐宋时候的中原音韵。更为有趣的是,洛带也是离城市最近的一个客家方言岛。要知道,从成都市区到洛带只有区区10多公里。
尽管已进入成都几百年,但客家话从未消失,说客家话的成都至今仍有约60万人。在肖平看来,“这充分说明天府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显示出成都的可贵之处。”
有一种文化,叫和谐
八大菜系中,川菜味型最丰富
肖平跟流沙河一样,对成都同样无法割舍。大学毕业后,他先去了成都市博物馆,一干就是十多年。
不过,正是这里,他才有机会做成都的历史文化研究,并写出《湖广填四川》一书。很多人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郭沫若考证出自己的祖先是从广东背着两个破麻袋入川的。作家韩素英考证的是自己的祖先是一名货郎,“后来他们都成功了,要叙述祖先是怎么来的四川,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精神财富。”
到成都创业成功后,很多人开始兴建本地人的会馆、祠堂。四川的会馆在清代时达到2000多个,在当年留下一句“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的竹枝词,就是为了表示,“我们来成都创业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移民大量涌入成都,对天府文化影响很大。”肖平以川菜为例,一般问川菜有什么特点,大部分人会说辣或者麻辣,但这不是川菜的主要特点,它是八大或四大菜系里面,味型最丰富的菜系,多达20多个。
肖平分析,清初时多达十六七个省份的移民进入四川,他们带来当地的文化、饮食等各种本土的习惯,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因此形成丰富的饮食文化的类型。川剧也是如此,所谓“五腔共融”,也是吸收了其他戏剧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