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望来时路,潘锦功感慨:“感谢国家,给了我们报国的机会;感谢时代,把机会给了愿意坚持的我们。”
他的紧迫感却无法消除。“我们也就领先世界水平2-3年,只是暂时的领先,不能止步不前。”
记者手记
追梦路上永不言弃
跟踪采访潘锦功博士创业五六年,这一次的交流他表现得最为惬意。
我们往往只仰望成功者站上高峰的飒爽英姿,却很少追问这一路爬坡上坎的艰辛。潘锦功的回国创业路始于光伏产业如日中天之时,但他甫一涉足,即寒冬已至,哪怕技术路线再如何不同,也难遭株连命运。
2013年,公司面临资金断裂;2014年,面临团队分崩离析;2015年,不少员工又被人高价挖墙脚。所以,好多次采访,都见他在办公室里吃泡面。有一年去省上领“四川省顶尖创新团队”的奖,为了省点打车费,他是从双流赶公交再转乘地铁去的。回来抱着牌子,都不好意思被人看到。
用他的话说,“创新创业路上,眼里都是泪水,步步都是血印。”
但他是一个敢于追梦的人。即使陷入人生低谷,他依然没有放弃产业报国的信念,依然没有丢下用碲化镉新技术改造传统玻璃工业的梦想,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对标和赶超世界先进的斗志。他儒雅的外表下,流淌着一份坚毅。
他认为自己又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赶上国家创新创业浪潮,四川省市给予他极大帮助,混合所有制体制又给他极大的宽容,彭寿院长是他技术路线的鼎力支持者,奇迹是携手创造的。
我们至少从潘锦功身上得到三点启示。一是一个创新者要有梦想,尤其是当梦想能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时,这样的梦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二是创新创业很少会一帆风顺,有技术还要有路径,梦想再大也少不得半分坚持;三是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发电玻璃”的出现,把传统建筑材料变成功能材料,创造出了新的玻璃消费需求,展现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魅力。
这的确是富有生机、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我们要不负这样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