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发前,他在双流国际机场喜极而泣,不停拨打电话,向那些曾在逆境中帮助过他的朋友一一致谢。
与刚回国创业时相比,他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他担任总经理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已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央企中建材控股55%,潘锦功和他的阿波罗团队占股35%,双流地方国企占股10%。
这为他带来抵御光伏产业严冬的“最强盟友”。这几年,中建材没有给他下达经营任务,相反,每年拿出100万美元资助公司在美国的研究中心。更让他暖心的是,在很多人不看好产业时,中建材下属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从头至尾地支持他的项目研究,需要玻璃人才调玻璃人才,需要电气工程师给电气工程师,需要什么资源配什么资源。
“一群最懂玻璃、最懂材料的人和一群最懂碲化镉的人,一定能擦出创新的火花。”这个火花照亮了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的“死亡谷”。
经过两年联合攻关,今年8月24日7点53分,生产线上送出第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碲化镉“发电玻璃”:1.2米×1.6米,面积1.92平方米,重30公斤。
这片“发电玻璃”面积是美国第一太阳能产品的2.67倍,发电效果稳定,填补国内空白,尺寸引领世界。跟随潘锦功多年的川大材料学院博士蒋猛不禁呐喊:“再不用跟着别人跑了,咱们冲上了世界第一!”
整个生产线长550米,其中的核心工艺是气化镀膜:玻璃进入真空腔体后,处于高温环境的高速运动状态,让4微米厚的碲化镉晶体连续在玻璃上“生长”。
申请国内专利、国际专利,配备中英文操作系统——潘锦功不满足这套设备仅仅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标杆,还要输出到国外去。
“苛刻”以求的产业空间
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后,下线的“发电玻璃”越来越多,潘锦功又将这种玻璃铺装到工厂的三个立面,示范光伏建筑一体化。
潘锦功算过,如果能把车间屋顶和墙体铺满“发电玻璃”,一年可发电200多万度,这意味着车间白天一半的用电量可自给自足,就连电瓶车、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源都可以来自“发电玻璃”。
据测算,“发电玻璃”的设计寿命30年,通过发电,前6年可收回成本,这为光伏发电并网的推进甚至为精准扶贫打开了想象空间。
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后,投产日期却一推再推。潘锦功苦熬了6年多,比谁都想早点见到成效,但他又是一个对技术极度苛刻的人。
工厂按“零排放”标准设计。但后来发现,一年还是可能会有100克的镉气体跑漏出来。他不满意,追加投资300多万元,优化废气回收系统,如果算上过滤、固化系统,整个投资超过了700万元。他对此解释,我们要做绿色工厂,就要对得起“货真价实”。
这个国庆节,潘锦功也没闲着。4日以前,他在国内接连拜访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5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持新能源新材料论坛。
在潘锦功看来,“梦想真的很重要。”这梦中他还有“参军梦”。“碲化镉‘发电玻璃’携带方便,非常适合野外使用,保障通讯基站等的用电需求。”他说。
他还有些梦,看起来“天马行空”。“发电玻璃”的承载能力强,可以直接铺设在道路路面上,一旦与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技术衔接,马路就变成了“充电宝”。中部一个省份已向潘锦功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前去改造一个试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