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风”的盛行,可谓是恰逢其时——巴洛克及洛可可风格在欧洲兴起。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所言,巴洛克风格的辉煌壮美的气派,是以“一切艺术都得为塑造一个梦幻的人造世界而效劳”为基础的,“有关东方旅行的神奇而又冒险的经历,都符合这个时代的总体精神”,从而折射出中国优质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从《中国风》一书中收录的各种绘画、雕塑、瓷器、建筑、园林等作品来看,“中国风”无不充溢着一种邯郸学步、照猫画虎般、不西不中的怪异感。可见,华托、布歇、胡特、毕芒等效仿者并未完整地认知东方艺术的精髓,缺乏基本的理解,只是满足于市场需求,将各种中国符号加以表象化的、片面化的、主观臆断的提取和运用,补之以西方元素,从而单方面地满足西方人的想象与情趣。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中称:“大部分唐宋时期的艺术,欧洲人即使认识到了但也不会欣赏。他们对于中国艺术天才所擅长的宏伟和庄严无动于衷,他们仅仅追求光怪陆离和典雅风格的精华。”从本质上来说,“中国风”是一种欧洲风格、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美学观念、一套艺术语言,象征着西方人对从未际遇的东方的热情与想象。
现如今,“中国元素”屡屡出现在时尚、广告、设计、影视等诸多领域,与300多年前欧洲的“中国风”隔着时空遥相呼应。因此,今天讨论“中国风”,更应该反思文化之间如何无阻碍、无噪音地互嵌,应该考虑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元素”, 呈现美好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