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有这样的时代担当和历史机遇。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成都的使命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个方面实现全国率先示范。
为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启动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尤其是“东进”战略,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这也意味着,龙泉山东侧将成为成都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跨过龙泉山,成都工业别有天地。
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今年5月,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投产,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升表示,成都是该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地。与此相关,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把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落户成都,一时轰动世界,目前公司核心厂房封顶在即。
类似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正在改变成都在全球产业格局上的地位,加速迈向“世界软件名城”和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以重大项目招引促建为支撑,提升工业经济能级。这是成都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坚持问题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成都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尚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成都集中资源和政策,着力培育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
“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结构,浮出水面。
即,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同时,成都将加快推动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装备转型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变。
方向既明,步履坚定。今年1-8月,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安全总部基地等102个项目竣工投产,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等93个项目开工建设。
为了释放政策红利,开启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成都市经信委正梳理现有产业支持政策,结合成都“产业新政50条”,补充强化相关政策措施,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用力、协同发力,全力推动产业新政落地落实,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秀企业倾斜,切实为提升产业能级“铺路”。
同时,秉持为企业服务“三到精神”和“亲”“清”理念,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落实集中服务、定期协调、“一站式办结”等服务制度,确保项目推进落到实处。
未来5年,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成都将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过万亿,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规模过千亿,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