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破题:以“军民融合十条”破解“积极性不够”难题
7月21日,在以“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主题的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现场,“‘军转民’动力不足,‘民参军’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成为成德绵三地共同承认的现实问题。
成都准备如何突破个中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成都即将出台《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军民融合十条’。”鲜樱介绍,“军民融合十条”将在引导“民参军”协同创新、“军转民”开放创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平台和载体、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培育融合新动能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并设立2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1亿元专项财政资金。
根据鲜樱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透露的消息,“军民融合十条”在调动“军转民”积极性上,将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市场化、资产证券化水平,对开放自身重点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等的军工企业,成都将予以奖励。在提升“民参军”能力上,将对民口企业取得“参军”相应资质的,给予奖励。
“军民融合十条”还将突出体现“双向支持”。
在完善军工配套产业体系上,成都将对军工单位采购本地中小企业产品、民口企业参与军品制造给予奖励;在支持开拓市场方面,军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口企业承担国家军工科研或生产任务都将获得成都的相关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将搭建“军转民”“民参军”的信息服务平台、采购服务平台等。“尤其是平台搭建,将致力于解决军工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