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传统存贷机构向农村产业孵化器和农村财富管理者的转变
农产品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挑动着我们的神经,国人到外国去高价买米、油、奶粉等等,既让我们痛心,也提示我们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转变传统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方式,借鉴天使投资理念,利用资贵阳市场的开放,投资农村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现代转型的可操作性选项。
一是成为农村产业孵化器。农村金融机构的本土化优势使其无论定点扶贫还是投资龙头企业都具有信息和情感优势,可以以“农村信用工程”为抓手和平台,探索建立农业投行部,以米、蛋、肉、油等生活必需品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客户和大市场的“三级市场+三化”模式,孵化农村产业。具体做法可以采取“订单+农户”、“客户(资源客户)+农户”的方式,对信用评级高、诚信水平高、具有发展动力和前景的村、组、户,采取天使投资(信贷)的方式,明确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其规范生产(具体规范可按最优院长由银行与农户事先约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农户生产出的产品先由银行自身员工(包括其亲朋)队伍自然形成的“小市场”(一级市场)进行定向销售实现农户生产的商业化,银行对职工消费可以适度补贴,这样既实现了农户初期发展的销路问题也可以改善职工福利。当农户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控制达到一定高度时,银行帮助农户进行生产升级和品牌建设,通过银行的牵线搭桥,将农户推荐到自身的客户群中,帮助农户能够共享银行的客户资源,对接银行客户资源形成的“客户市场”(二级市场),帮助农户实现生产的工业化,并建立了较好的品牌信誉后,帮助企业化的农户真正走向大市场(三级市场),鼓励企业适时与资贵阳市场对接,在创业板、中小板或新三板中实现上市,实现企业的金融化,银行最终通过战略合作方式实现业务和客户资源升级。
二是成为农村财富管理者。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农民有了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鉴于农民财富状况的脆弱性(如单一的生产技能、主要生产资料的丧失、金融知识的缺乏等),对财富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这实际也是金融平等的一种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应成为农村财富的管理者,从单一的存贷款机构过渡到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使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受到平等的投资渠道,实现自身财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民返贫。基于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农民可承担的风险水平开发适合农民特点的理财产品和理财工具,产品和工具的设计需要强调其方便性、体验性,如按月付息的定期存款产品;有较高偿债保证的委托信贷产品;较低风险的银行间市场投资产品等等。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从传统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向现代的轻资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即从“发起-持有”向“发起-分散”的转变,将有限的资产更多配置到小微、农户贷款等零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