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农村金融机构的本土化优势。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这里主要指农村信用社系统机构,下同)的主要优势就是其本土化,贵州信合系统的存款总额全省排名第一,修文县域农合法人机构的存贷款总量在当地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地位,依靠的正是本土化优势。
本土化优势的取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商业原因,长期以来农信社机构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农民对于其服务却不能选择,特别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型银行经历过一次大范围的县域机构收缩,大量网点被撤并,使农信社机构成为唯一的服务提供者,使农合机构与农民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商业关系,农民也形成了接受农合机构服务的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很多都生于本地,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对于当地事务的参与性很高,同时由于掌握当地经济和家庭的第一手数据和主要的货币资源,使政府利用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公共治理的要求迫切,在出现治理难题时往往希望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居中解决,使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较深地嵌入到农村公共治理网络之中,使金融服务与政府管理结伴而行。
三、创新路径的思考——有效平台和欲罢不能的产品
全球自媒体营销泰斗迈克尔·哈耶特在其《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一书中说: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③。直面农村金融的新常态和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新形势,目的是要找到未来的发展路径,结合自身优劣势的特点,整合、发挥农合机构的平台资源,巩固本土化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实现三个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
1、金融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
分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平台资源的成功开发与利用,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化可以归纳为服务中介平台向金融中介平台的发展过程。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在农村地区多年掌握的信用信息、客户资源和情感资源使其天生具有搭建平台的能力,需要拓宽平台建设的思路,从单纯的金融中介平台转变为综合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积累的各类客户资源服务于农民的非金融需求并使之转换为金融需求,如农民有购车、购房、建房、装修等消费需求,采取创新性的做法将农民的需求与银行自身商户资源对接,打通买方与卖方之间信息阻隔,打造服务的中介平台,让农民享受到银行的增值服务,同时通过推出买方和卖方的双向信贷产品,进而把农民、居民的其他需求转化为金融需求并满足,让农民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形成反向的发展路径,即通过金融中介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将金融信息转化为商业信息,银行的职能随之拓展,并实现自身的平台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