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金融工具的多样化
从国际金融发展来分析,创新金融工具是应对市场包括公权挑战的必由之路,次贷危机中反映的正是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即从过去的存贷模式和“发起-持有”模式转变为“集中-分散”模式,银行更多是搭建和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台资源,进行资源组织与整合,更多地是成为组织者而非自营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如资产证券化、对冲基金、货币远掉期、混业经营、企业直融业务、新型金融票据等新工具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业的合作,如信托、保险、租赁等,将彻底改变银行以存贷为主营销模式,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4年其资产管理收入达140亿元,增长1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债券认购、机构融资、并购咨询和私募股权,增长3%,达到300亿元,银行的多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①。
4、传统农村社会形态的变化
传统农村曾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即“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人社会最重要的特性是讲究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最后是追求“做人”与“相处”的关系法则②。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因为考虑到他人的评价,诚信的制度建设是较为容易的,也容易成为个人的习惯。但随着工业化的破坏,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大和城镇化的推进,将导致农村社会形态发生深远的变化,以花溪高坡乡甲定村为例,全村有近46%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由于农村“主体”缺失导致的空心化,传统的熟人社会很多特性被打破,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或者“无主体熟人社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农村金融资源开始与城市金融趋同,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村地区诚信的制度化建设较之前更加复杂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