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系统机构)的发展面临农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新常态,既有着广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必须应对新的挑战,农村金融机构只有结合自身优劣势的特点,整合、发挥自身的平台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发扬和巩固自身的本土化优势,才能在新常态和新挑战中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
一、农村金融的新常态——银行的弱势化
1、竞争的日益激烈
第一,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差异化竞争未实现的情况下,富余的城市金融不可避免的外溢到农村,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第二,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也将广大农村市场作为自身业务的主战场,如阿里巴巴的千村万户计划和京东移植的尤努斯模式等等,一方面源于新金融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基本判断;另一方面源于新金融业态期望从农村金融市场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第三,金融脱媒化现象将更加明显,主板市场改为注册制;新三板市场的繁荣;金融众筹的兴起;政府债市的开放等等都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银行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将逐步降低。
2、利差的收窄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目的实质就是打破银行业对于整个金融乃至国家经济的垄断地位,减少甚至剥夺传统银行业因垄断地位获得的超额利润,理清国家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因此现阶段的改革必然以银行的真正市场化和国家信用的逐步退出为主要任务,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都基于上述理念的制度设计。随着垄断地位的逐步丧失和金融脱媒化的趋势,银行的高额利润将难以维系,利差的收窄不可避免,银行将逐步弱势化。从国家的角度,通过改革倒逼银行自身的改革,从银行而言,找到未来的利润支撑和内部改革之路将是银行涅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