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满地的水泥杆和架起的钢丝,其间是枯黄的玉米秸秆或秸秆垛,还有几株死掉的猕猴桃藤蔓缠绕在钢丝架上……11月30日一早,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村民龙利天(化名)又一次来到村道旁的田地里,眉头紧锁。
龙池村一位村民指着眼前荒凉的一片地,回忆种植猕猴桃经历,十分心痛。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摄
两年前,龙利天等龙池村村民曾雄心勃勃,200多亩地里种的是红心猕猴桃。但一场猕猴桃溃疡病打碎了他们的梦。“以后乡干部、村干部再号召我们种什么,不能一说就动,我们都要慎重一点了。”提起这些“伤心”猕猴桃,村民们怨言颇多。
这场产业脱贫探索因何失败?它又留下了怎样的影响与思考?四川日报民情热线记者前往该乡展开调查。
1
计划中的致富产业却赔了钱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柴火闪烁。在龙池村贫困户王晓星家中,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种植3亩多红心猕猴桃赔光1.5万元积蓄的惨痛经历。
空山乡位于大巴山深处,距通江县城100公里,距成都450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是通江县最边远、最贫困的高山乡之一。靠山吃山,如何早点脱贫一直是当地农民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2010年,龙池村通过多年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新村建设有了较大提升。“建起新居,还要配好产业。”看到红心猕猴桃市场销路好,卖价高,曾在广元市苍溪县学习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的龙池村村主任刘思文等人,与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赵阳初等人组建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准备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并得到了空山乡政府的鼓励。
刘思文说,2012年,空山乡鼓励龙池村在三套车合作社带动下,以“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我们当时咨询了广元的种植大户等,了解到猕猴桃理想的海拔是800米到1800米,龙池村正处于这个海拔区间。”赵阳初介绍。“当时,专门开村民大会说这个事,村社干部还几次到我家,动员我把公路沿线的地里种上红心猕猴桃。”王晓星回忆,最终,有30多户种植户在200多亩地里种上了猕猴桃,“谁想到短短两年,就把我攒下的1.5万元赔了个精光。”王晓星至今十分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