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成合力是关键
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与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反差,如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因素。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进型,即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创建工作。另一种模式是由人民银行牵头,依托政府部门或其他涉农金融机构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安顺信用市的创建属于第一种模式,而其他大部分省份属于第二种模式。安顺信用市的成功创建对其他地区的信用工程建设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但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能顺利完成。”张正平说。
他认为,人民银行在调动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存在制约因素,人民银行作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指令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来要求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很复杂、困难的工程。农户本身具有居住分散、流动性频繁、经济收入不稳定等特点,对他们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价和动态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很难调动其他涉农机构的积极性。” 他说。
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在对农户进行打分评级时也存在缺陷。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在对农户进行评级打分时,使用各自建立的打分评级体系,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没有实现类似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共享机制。“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根本在于如何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形成合力,设置相对统一的信用打分标准,从而建立统一公共开放的信用数据库,这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为关键。”张正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