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条路修完,我就更踏实了。小麦水稻收割后,可以直接运到仓库烘干处理。”江苏海安县联合村俞万家庭农场主于清荣指着刚刚铺设的水泥路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去年,我的农场出产粮食125万公斤、瓜果蔬菜30万公斤,家庭收入超过50万元。这都是海安农商银行帮我们家推开了致富的大门。”
这是江苏农信为全省近年来涌现出的农村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联合体提供优质、高效、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
服务农业排头兵
“5年前,海安农商银行就给了我第一笔贷款10万元。”2010年,退伍回乡不久的于清荣想承包土地搞蔬菜生产却遇到资金困难,海安农商银行获悉后不久就为其提供了10万元贷款。从那时起,于清荣便与海安农商银行结了缘,该行也将其纳入第一批“阳光信贷”集中授信农户。10万元流转土地、20万元购买农机、50万元购买烘干设备……在该行的不断支持下,于清荣的家庭农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确保了从播种到收储的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尝到甜头的于清荣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还要扩大规模、创新技术,再注册一个商标,把粮食和蔬菜包装起来,做海安县家庭农场的排头兵。”
“要不是盱眙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我就不可能有800亩水面养殖规模。”盱眙县鲍集镇鲍集村养殖大户黄坤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养殖水面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