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2005年8月正式挂牌以来,山西省农信社走过了十年的辉煌历程,经过几代农信人的努力,山西农信已成为山西省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农信该如何适应新形势,推动自身发展呢?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山西省农信社理事长崔联会。
《农村金融时报》:十年来,山西农信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山西目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崔联会:十年来,山西农信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推进与市场全面接轨、横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优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出了内在活力。十年间,山西农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消化了全部历史挂亏,而且各项经营指标全面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8433.85亿元、5530.16亿元、3542.12亿元,存量分别是山西省联社成立之前的5.20倍、5.55倍、5.01倍,均居于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110家县联社、农商行、农合行有三分之二以上在当地金融市场的份额居第一位;初步形成了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机制健全、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社会认可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
我们还调动全省各级农信社在省联社“大平台”上施展自身的积极性,相继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员工积分系统、灾备系统、网银等系统的研发和上线,大力推进统一法人、农商行改制、阳光信贷、普惠金融等工作,经营体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依法合规开展经营,资产质量不断优化,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坚定不移地服务“三农”,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破解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各项质量指标总体上提升到现代银行标准。
目前,山西提出了《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信社改革,夯实“三农”金融发展基石;以股份制为目标,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全面深化农信社改革,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信社股份制改制:到2020年,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这是当前我们最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历史包袱重、资金缺口大,股金价格高、募征股东难,高风险机构数量多、化解处置难,投资分红受限、不具吸引性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