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然而,海南农信社作为全国改革时间最晚、资产质量最差、历史包袱最重的省级农信社,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更是一度超过90%。
“没有办法,当时信贷人员“谈小变色”,导致小额信贷业务无法开展。我们只有另起炉灶,打造出一支全新的专为农户贷款的小额信贷队伍。”吴伟雄说。为此,海南农信社向全国招聘了5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其中80%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们经过专业理论和实践培训后,分赴全省各地开展小额信贷工作。
探索之路
海南农信社改革伊始,就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他们与格莱珉银行合作,借鉴其“五人小组”、“网状覆盖分支管理”等方法,结合海南实际,经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一小通”信贷支农模式。
海南农信“一小通”信贷支农模式的核心,在于创新出“九专”模式和“五交”机制。据吴伟雄介绍,“九专”就是成立专设的机构,组建专业的队伍,创立专门的文化,制定专项的流程,开发专门的产品,实行专项的贴息,开发专门的系统,聘请专家团队和设立专项的基金。“五交”机制则是:一是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5万元以下信用贷款,只要农民无负面清单,自愿组成3-5户联保,经过农信社5天培训,信贷员必须为其发放额度适当的贷款;二是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独创小额信贷“诚信奖励金”制度,贷款利率由“实收利率+诚信奖励金率”两部分构成,根据借款农户的还款诚信决定诚信奖励金比例;三是把工资“发放权”交给信贷员自己。信贷员工资多劳多得、绩优多得;四是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信贷员团队,实行“鱼咬尾”环形风险监控机制;五是把贷款“管理权”交给电脑,开发了覆盖农户基本信息、审批流程、贷后管理、风险预警、信贷管理等全流程的科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