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描摹到玉米秆上,也只是中间的一个插曲。真正体现画作的立体感,还需要由里到外的层次。杨碧云介绍,例如一朵玉兰花,描摹到玉米秆上后,还要用剪刀将每一朵花瓣、每一个枝条剪下来,逐个用电烙铁上色。花朵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光影响的色彩也是不同的。
玉米秆上色这部分,杨碧云认真地说道,就是将30瓦左右的电烙铁烧热,在刮净的玉米秆上进行碳化处理,颜色要想深一些,熨烫就要慢一点,颜色想要浅一点,熨烫时就要快一点,这些都要作画人灵活处理。
“待画中所有景色都处理完毕后,再逐个由内到外的粘贴到黑色绒布上面。”杨碧云笑着说,这部分就有点像拼图,但比拼图难的是,还要注意由内到外的立体感,这一部分还要创作人有一定的绘画悟性。
□对话当事人
我的画可保存千年还欲作《清明上河图》
相对繁琐的工序后面,每一个点滴都是杨碧云的心血。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妻子介绍,每完成一幅作品后,杨碧云都会很爱惜地将其装裱好,既是为了保护画作不受损坏,也是避免灰尘入侵难以清理。
杨碧云创作作品鹰
但杨碧云最自信的是,碳化出来的玉米秆是不会褪色的,虽然耗费精力,但是效果很好,比如老鹰羽毛、鱼的鳞片等细节部分,看起来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这样的画作,因为材质取自纯天然的植物,加上后期消毒处理,存放几百近千年都是不会变的。
在这项创作中,杨碧云已琢磨了4年,接下来,他还想集中精力做一幅《清明上河图》,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但他更希望将这种方式获得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这种环保、低碳的作画手法。
作为墨彩油画新样式开创者,宜宾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牟晚秋对此介绍,这一类画作属于镶嵌的装饰画,常见的有鸡蛋壳、金属材料等制成,而画作呈现的优良,需要看画面构成,以及是否具备美术范畴及其标准等。用秸秆作画,非常低碳、环保,值得鼓励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