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途光明?
——才迈出第一步,有坡有坎处,恰需创新
在多数农场主看来,拿到一纸工商登记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家庭农场要进入良性轨道,尚需翻越多个障碍。
即将进入收割季节,杨波却有些高兴不起来。困扰他的“心病”从去年开始就沉甸甸地压在心头:60万斤稻谷收割了,往哪儿放?“700来亩地的水稻,平均每天要收10万斤。没有地方晾晒就只有赶紧‘出手’,被收购商压价,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杨波说,去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就在6万元左右。
这不是一个特例。在记者几天的采访中,几乎每家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都被此难题困扰。由于农场主流转的是耕地,不能改变土地性质,也就无法匹配自己的晾晒场地。“这事挺难办。”每个基层农业干部几乎都有如此感慨。
不仅是晾晒场,农场主们希望,在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方面,都能得到政府支持。“沟渠、道路、水电,就按我70多亩的规模来算,投入都在20万元以上。”吴加宁说。
尽管没有被晾晒粮食的事情困扰,但李正奎也有他的烦心事。“融资非常困难,就算把所有证照摆在银行面前,人家也不给贷款。”李正奎说,这些年,他靠着自己的信用贷款,每年能从信用社贷来2万元。
李正奎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月的饲料大概需要40—50万斤,而且饲料厂现在一律不赊账,一年的流动资金在300万元以上。一年2万元的贷款额度,杯水车薪。
农业生产者融资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家庭农场能否找到突破口,仍是值得关注的命题。
一个“稳”字,是农场主们的共同期待。“租期太短,根本不敢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罗通的土地流转期限最长只有5年,他一直想把田块整理得更大、更平,却无法实现。
詹天兵则建议政府可以出台中立的土地租赁标准,使得双方长期受益。“可以参考台湾的做法,定一个租金和收成的合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