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成都农业大县的调查报告
城里人可否注册家庭农场,流转来的土地可否抵押融资,地里除了种庄稼能否“种”点建筑……许多人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尚模棱两可时,其实它已如雨后春笋般而生。
据成都市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家庭农场新登记28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8.75倍。截至6月30日,全市家庭农场累计登记517户。
家庭农场与农民进城、资本下乡、农业现代化交织在同一历史时空,蓬勃之势亦引发外界顾虑:是否会成为城里人的狂欢?
8月12日—14日,记者前往新津、崇州、彭州、大邑等农业大县实地调查发现,作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顺应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势,它或像当年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将重塑农村经济版图,尽管这个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
崇州市桤泉镇梦农业家庭农场公司分工
尹遥霞
法人代表,她抓财务和育秧
丈夫
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者、应用者
父亲
负责农机调度
母亲
着手后勤保障
婆婆
负责劳务组织
A
谁可以当农场主?
——户籍不是前提,但不扎根不行,大批返乡农民领衔
成都市农委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成都市目前共有家庭农场2143家,就此而言,登记注册量不足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