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舆论战打响
两周前的3月14日前后,央行叫停了支付宝等公司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随后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向媒体透露出这两份央行正在征求意见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管理草案,草案拟对第三方支付转账限额的限制。放出消息的效果明显,引起了市场强烈反应,舆论普遍声援第三方支付机构。
3月19日,央行不得不站出来表示《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短时间内不会发布实施。
但是随后的几天内,事态再次升级。
3月下旬,工行、中行、建行、农行纷纷下调快捷限额,银行业步调统一。手机快捷支付起步于2009年,在整个电商领域支付占比早已超过六成,在支付宝和余额宝支付方式中,快捷支付占比早已远远超过网银支付和余额支付的总和。
3月23日下午马云再度显示了他对舆论的驾驭力,公开发布一篇名为《支付宝,请扛住!》的“抗战”檄文,高呼,市场不怕竞争,市场怕不公平。四大天王联手封杀,支付宝虽败犹荣,虽死犹生,但决定市场胜负的不应该是垄断和权力,而是用户!
但是这一次银行反击了,银行们的反击似乎也非常具有技巧,并没有在服务“用户”的话题上去纠缠,也没有通过沉默让自己站在舆论的被动局面上。
3月24日,工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处长王鈜就限额问题高调对外公开回应称,据银监会《关于加强电子银行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86号文)规定,对于由第三方机构完成安全认证的电子资金转移与支付业务,应至少在首笔业务前由账户所在银行通过物理网点、电子渠道或其他有效方式直接验证客户身份,并与客户约定双方相关权利与义务,长达3年,快捷支付一直处于“违法”状态,银行为此承担了法律风险。
3月25日,支付宝迅速对上述说法予以反击称:验证方式与86号文里要求的“其他有效方式直接验证客户身份”并没有冲突,最初的合作其实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