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除了竞争环境,沃尔玛在华的“不适应”,还与其经营规模有关。截至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开设了约400家门店,家乐福的门店数量约为200多家。这些数字与市场的饱和状态相距甚远,与其在各自母国的门店数量更是大相径庭——要知道,沃尔玛在美国、家乐福在法国的门店数都达到了4500家左右。换言之,这些零售商在中国还谈不上规模化经营。而店面数量的不足,也导致沃尔玛引以为傲的信息物流系统难以发挥优势,并使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能否在门店中添加更多的本地化特色,是外资零售商在中国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这意味着,外资零售商需要在“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经营”与“自下而上的灵活经营”间作出选择。
沃尔玛中国前几年的策略是,一定范围内放弃总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控制,给予各地的门店更多的自主权。但2012年11月,沃尔玛将全国30个采购办公室整合为8个区域采购办公室。2013年10月,沃尔玛又加大中央集中采购范围,一些小供应商被淘汰。
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是沃尔玛加速“采购体系收权”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9月,重庆沃尔玛超市3家分店被曝“以低价普通冷鲜肉,假冒高价绿色食品”,沃尔玛被迫为此致歉;2013年12月,沃尔玛济南门店被曝“以廉价的狐狸肉冒充熟牛肉、驴肉销售”,沃尔玛再度为此致歉;2014年1月,央视再度爆料称,沃尔玛特批“无资质产品”进场销售,7年开出200份通行证。
显然,在收权之后,严格的政策和流程将进一步确保供应商和产品的质量,不过,集权化的管理,也可能会削弱沃尔玛在个体城市的竞争力。
“对沃尔玛来说,它的难点在于,如何适应中国的特点,把握规范与灵活的界限。”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任国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组织架构,究竟可以在哪些环节放权,该怎么放,不能一放就乱;哪些品类必须收归到总部管理,收权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都需要细节化的处理。”
除了运营模式的设计,外资连锁零售商还会在中国面临其它种种问题,从缺乏合格的员工,到参差不齐的基础设施,以及缺乏合适可靠的冷链配送网络等。
事实上,不止是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商,近年来在中国大都经历了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