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钢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利润水平普遍较低,盈利模式主要是在低价差的现状下不断做大销售规模来获取钢厂返点,或者靠垫资来获取相对较高价差。在钢材生产、销售、终端使用这个链条中,钢贸企业一直处于整个链条的弱势地位,其营运资金经常被生产商、终端客户两头占用。”上述资深人士对记者如是解释。
据悉,2012年起,为了缓和钢贸商和债权银行的矛盾,双方代表也曾多次召开协调会,试图商议出一套解决方案。当年9月底,银行还曾向钢贸企业开出大量半年期的承兑汇票,将付息大限设在2013年3月20日,不料却成了两者最后的蜜月。
一年转瞬即逝,钢价依旧跌不见底,宏观经济也尚未释放向好的信号,银行开始抓紧催促还贷。有报道称,如今面对钢贸商提出的“停掉利息”、“本金折扣”的还贷方案时,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何凡当场就说了七八个“不可能”。
面临可能的坏账风险,银行业有苦难言。一家与肖家守发生借贷纠纷的银行信贷人士对记者直言,但凡纠纷牵扯的金额大小能够被“安置”在分行不良贷款的数额范围之内,“一般都是能掩则掩,避免扩散到总行,实在不行就只能谈判。” 尽管就肖家守的个案来看,债权银行当下似乎还不至于穷途末路,但不可否认,上海钢贸圈深不见底的借贷黑洞正在释放出足以吞噬信心的暗能量。
钢贸商与银行的“爱恨情仇”
2004年以前
没有固定资产、缺少抵押物的钢贸商很难从上海的银行贷款。
2005—2008年
民生银行首创“银行为钢贸商垫资”的贷款模式,以基准上浮20%的贷款利率向钢贸商发放贷款。其他银行陆续跟进。
2009年
“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促使银行大量向钢贸商发放贷款。
2011年
上海钢贸贷款余额达到峰值2500亿元,多数是联保联贷模式;但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及国内房地产、铁路等行业调控影响,钢贸商利润下降,双方逐渐貌合神离。
2012年初
无锡一洲钢材市场老板李国清跑路,留给银行3600万元贷款待偿和两套房产,银行遂加紧催收贷款。
2012年末
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统计,无法偿还利息的钢贸企业已逾七成。
2013年3月
钢贸商依旧无力偿还本息,仅一个月时间银行起诉钢贸商的官司超过200起,彼时上海地区钢贸贷款余额约1300亿,仅不到500亿有抵押物。
2014年2月
“上海钢贸大王”肖家守被爆卷入借贷纠纷,4.66亿股权被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