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债权银行成“惊弓鸟”
“连肖家守这样的大佬也被起诉了,可见该暴露的都暴露了。”一位钢贸圈人士说道。去年以来,在上海几乎每周都有钢贸商被诉的案件开庭,很多名震一时的钢材市场老板资产清零。钢贸商如今的惨淡局面,与金融危机后的信贷大跃进息息相关。
在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部分钢贸商以联保互保或货物重复质押的形式,从银行拿到大笔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证券等市场。高峰时期,仅华东地区的钢贸贷款余额就一度接近2000亿元。其后随着银行收贷,大批钢贸商在2012年陷入流动性危机,跑路、自杀等恶性事件屡屡曝出。随之而来的是银行起诉、法院判决和执行等程序,一直延续至今。
“每天的任务就是不停打电话,要抢在其他银行前面,谁也不想接到最后一棒。”上海一家中小股份制银行企业信贷部业务员吉先生告诉记者,从该分行对联保贷款客户的信用记录调查发现,不少名单上的钢贸客户融资同时涉及多个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
让吉先生忧心更盛的是,直观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场刻不容缓的激烈赛跑。“前段时间手头有些钢贸商还在想办法还利息,现在基本都连利息也还不上了。”他对记者表示,向钢贸商“一分一分”地催债,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钢材利润过低更让钢贸商雪上加霜。钢铁行业分析师贾良群表示,中国钢价整体已跌至20年前的水准,2013年钢铁行业平均每吨钢材仅赚0.84元,一吨钢的盈利只够买一个鸡蛋。
在行业整体性衰败的大背景下,钢贸商“两头受气”。据记者了解,由于钢厂所处地位强势,所以钢贸批发企业向钢厂进货时,执行“先款后货”,要求根据订单量先向钢厂全额付款后,钢厂再向批发商发货,如遇钢材紧俏时,批发商还需要预先支付货款,排队等候发货。而按照行规,钢贸企业将钢材销售给用户时,却是货经验收合格后才能收款,不可避免地为下游客户垫资,快则半个月、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中间的利息悉数要由钢贸企业承担,这无疑更绷紧了钢贸商的资金链。
“很多钢贸商在之前的行情中已经转行,也有一些通过离婚等手段将名下资产转移到了配偶或者家人的账户里,实在被银行逼得没办法就大不了判刑。”曾经在钢铁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身居高位的一位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