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金融新常态
除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改革措施被频繁推出,2014年金融业的整体工作也更为“接近需求”也更为细腻。
用尚福林的话来总结,这一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成效,重点领域风险得到缓释,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被较好地守住,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通过简政放权得到持续增强,银行业经营发展保持稳健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1%,保持在较低水平。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19.78%和1.35%;成本收入比下降到28.87%,同比降低1.3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29.7%的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2.93%,同比增加0.75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数据源自各金融部门对经济形势的准确拿捏,得益于政策的切实有效。
今年上半年,虽然金融业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解决“融资难、贵”的难题,但受大环境的影响,实体面的切身感受其实较过往更为艰难。业界对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
在“全面宽松”舆论的压力下,央行却最终选择了定向降准,将金融资源向涉农金融机构倾斜。随后,配合支农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定向刺激”的组合应用成为央行宏观调控、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业界由此开始意识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正是央行通过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才得以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种“微刺激”与“促改革”的良性互动,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取了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