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寨子的朱支书是个面色黝黑的中年人,他一边领着我爬坡,一边不时与下山的村民打着招呼。走近寨子的土碉,朱支书的两眼愈发有光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布瓦寨的土碉始建于明末清初,近年吸引了不少建筑学家前来考察,他们称这是“中国最后的土碉群落”。这种黄泥土碉,以前还能在康巴高原的乡城、新龙和大凉山的木里找得到,但后来散布在这些地方的黄泥土碉大多已坍塌在历史的尘埃中,有的或被石碉所替代,所剩也不多了。只有布瓦寨的黄土碉群经历种种磨难,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布瓦寨内东西200米,南北120米,寨中有五座黄土碉楼。碉楼为四方形,底部边长4.5米,墙厚0.74米,高18-23米不等。顶部内木质结构拱石式建筑。底部有门,门高2.1米,宽1.6米。这五座碉楼挺立于高高的山梁上,挺拔壮观,数公里外清晰可见。布瓦寨有人户105户,大多黄土房围绕在土碉周围,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型黄土建筑群体,是黄土羌寨的典型代表,且数量众多。现在布瓦寨的土碉尚存有五座,依寨子的地势一路分布下来,互为犄角,构成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
布瓦寨地处险要之境,龙头处便是天堑保子关,自古就有两道索桥左右相接,一座横跨岷江,一座飞架杂谷脑河,真可谓一夫当关,两桥莫开;从左前方看去,可俯压岷江东岸的围龙山,山上姜维城的风吹草动一览无遗;从右前方看去,杂谷脑河对岸的羊龙山又全在掌控之中,峡谷里的官方驿道完全暴露在箭矢之下。这种独特的地理形态,决定了这个寨子自古就是羌人的军事重地,必然会聚结众多军事首领。
2011年6月,四川省汶川县、茂县的羌族碉楼营造技艺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对于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碉楼建筑而言,这是对它最好的肯定与评价,也标志着其保护与传承进入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