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先行先试到遍地开花,我国林权抵押贷款以金融杠杆撬动“沉睡资源”,帮助林农释放出更多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青山变金山”的林业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抵押林地面积仍相对较小。而近几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点多面广、贴近林农”的特点,积极配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大林业产业及“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在全省金融机构率先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了制约林业及“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林企健康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正一步步形成了独具云南特色的运作模式,使得云南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云南省农信社已在全省16个州(市)全面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从2007年至今,已累计发放林权抵质押贷款160亿元,占云南金融系统现有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的61.56%,惠及10.5万农户、近510户林企。
云南省农信社在林权抵押业务上是如何突破融资瓶颈,又探索出哪些经验?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万仁礼。
《农村金融时报》:众所周知,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居全国第二。那么云南在林业发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农信社又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融资瓶颈的呢?
万仁礼:云南历来是林业大省,全省林业用地3.7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4.71%,涉及农户近900万人。然而,由于权属限制,云南这样一个林业大省却长期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窘境。为破解林业发展难题,2006年,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力图通过划清产权归属,释放林地生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