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6月22日,李先生再次前往民生银行办理贵宾卡业务,仍由郑某接待。在该行贵宾室,李先生办理完业务后,郑某向李先生表明,自己是民生银行理财业务项目主管,并向李先生出示了工作证和名片。在获得李先生信任后,郑某向李先生介绍了一款理财产品。根据郑某的说明,该款理财产品期限为6个月,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3%,最低购买额为100万元。在李先生表达了购买意愿后,郑某协助其办理了相关手续。
在办理手续过程中,李先生发现其购买“理财产品”的款项将进入郑某在民生银行开具的账户时,便向郑某询问缘由。郑某当时给出的解释是,银行的账户对于高收益的项目操作不灵活,款项进入项目主管的账户更容易操作,而且项目主管开具的账户都由银行严格控制,项目主管的账户只能进行预批准的投资和向客户的原始账户进行汇款。李先生听信了郑某的话。郑某也向李先生提供了100万元存款单据。“理财产品”购买后,郑某分别于2010年7月7日、2010年12月25日和2010年12月31日向李先生发出三封邮件,说明“理财产品”的进展,根据邮件内容显示,郑某于2010年12月25日向李先生账户支付人民币112.3万元的理财回款,李先生账户余额为118.3万元人民币。
2011年9月30日,李先生再次前往民生银行办理取款业务,却发现其账户余额仅为6万元人民币,且郑某通过三封邮件发给李先生的账户信息均是伪造的,也就是说,在李先生为购买理财产品而向郑某在民生银行开具的账户汇入100万元后,郑某并未向李先生支付任何理财回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