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6日,成都龙泉驿区阳光城附近的“康贝大药房”门上贴了转让通知。“不做药店了。”老板刘卫无奈地说。
“不做药店”的不止刘卫。从2011年至今,成都九鼎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的门店数量从26家减到20家。
整个成都,两年来药房数量从7900家减少到6900家。记者从四川天府医药竞争力促进中心了解到,最近半年,全省药店门店数量也开始呈下降趋势。
成本涨了但药价受限
“药店生存难,房租、人力各种成本上涨是重要因素。”成都市医药商会会长、成都九鼎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祥文介绍,九鼎药房药品进价和两年前相比涨了5%至10%,但另一方面药品零售价格受限,进一步压缩了药店毛利。“成都药店经营药品的利润正逐渐降为零。”“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门面,一年租金为100万元左右,和两年前相比涨了将近一倍。员工平均年工资为5万元左右,比两年前上涨了20%左右。”德仁堂执行总经理邹康禄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毛利润1亿元左右,但房租3000多万元、人力成本4000万元左右,缴纳税费上千万元,再加上水电、信息联网等方面的支出,“基本上没赚什么钱。”
川内其他地区药店,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威远新店镇康正大药房总经理李伟叹息,从2008年到现在,100多平方米的门店租金“从一年5000元涨到现在1万元,店员工资也从每月800元涨到1500元。”而药品价格,以舒喘宁为例,“2012年初进价0.8元,零售价1元;现在进价4元,卖4元,不赚一分钱。”类似的药品还有很多,“一个月毛利要少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