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但阻止基金公司们行动的,在于无法估量的社会影响和持有人的态度。基金公司们担忧,由于袖珍基金的清盘,会导致基金公司负面舆论的增加,并进一步引发投资人对基金公司投资能力和基金管理能力的质疑,从而损害基金公司长期以来苦心打造的品牌效应,进而有可能诱使投资人发起新一波的“赎回潮”。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基金行业中的每一次主动变革,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热烈讨论,其中不乏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反对,敢于首家“尝鲜”的基金自然被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袖珍基金由于普遍业绩表现不佳,清盘行为很容易被舆论理解为基金公司“甩包袱”,并被指责为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有鉴于此,虽然基金公司们对袖珍基金早已欲“去之而后快”,但却无一人愿作“枪头鸟”。
不过,伴随着袖珍基金数量的快速增加和监管层的明确鼓励,袖珍基金清盘破局已是“箭在弦上”。袖珍基金数量激增,令基金公司维持袖珍基金生存的成本急剧上升,这种成本不仅包括增添基金经理导致的人力成本增加,还包括为了让袖珍基金满足《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连续二十个工作日”要求,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自购或者寻找“帮忙资金”的方式,来短暂地将袖珍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提升至5000万元之上,而这需要向“帮忙”资金支付较高的资金使用费。很显然,经营利润已在走下坡路的基金公司们是很难承受此类成本不断上升的。在基金发行狂潮不退、袖珍基金数量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成本的压力逼迫基金公司们必须在袖珍基金清盘与否间做出抉择。
事实上,除了清盘之外,将一些袖珍基金合并成一个新的基金,也是许多基金公司正在考虑的方案。在他们看来,袖珍基金合并后,可以保留住公司现有的客户不至于流失,还可以降低基金运行成本,可谓一举两得。但业内人士指出,袖珍基金合并在操作层面上要比清盘复杂得多,技术上存在不少障碍,而且由于持有人的偏好不同,强行合并容易引发持有人的激烈对抗。因此,袖珍基金合并虽然对基金公司更为有利,但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