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政府报告,南京的农民资金专业合作试点在2009年展开试点,当年底就开设了8家,累计发展社员900多人,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
“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农’在生产、创业、生活中急需的短期小额资金困难,对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该政府报告如此描述。
尽管是一项毫无疑问的农村金融创新,部分专业人士仍有顾虑。“我当时在农业部参加培训时,和相关领导交流过合作社的模式问题,也看到了江苏盐城的一些失败案例,发现这类机构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比如监管不清晰,运行上有漏洞等。”史忠国原为南京高淳砖墙镇资金合作社发起人,但在合作社成立1个月后退出。
合作社乱象
实际上,这些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村金融“微”机构,除了银监会监管下的去掉区域前缀的“农村资金专业互助社”,以及地方政府催生的大多带有区域前缀的“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还有不少是直接“扯个牌子就去开张”的“纯山寨版”合作社。
这种现象,令人想起前些年浙江义乌、温州一带担保、投资咨询类机构野蛮生长的态势。2010年,以温州为主的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之后,这些机构瞬间崩塌。
而此番,资金“合作社”的潜藏危机已经或多或少在江苏浮现。目前,银监会监管下的“资金互助社”没发现类似资金挪用的事件。问题频繁发生于前述三类机构的后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