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银行体系内蔓延半月有余的“钱荒”,如今被解读得更具深意:这是央行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们”一个严肃警告。
或者说,央行举动,只是中国“更大一盘棋”中的重要一步。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关键,就是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新兴行业、“三农”和小微企业,恢复经济结构平衡。
在资金供给上,此前两年,央行一直表现慷慨:银行体系内但凡“手紧”,央行往往迅速投放资金,平抚波动。这种略偏“宽松”的持家,让各家银行逐渐花钱手猛,甚至投资“跑偏”。
种种迹象表明,一些资金并未进入“适当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银行体系内“钱荒”持续,但企业投资、居民消费等领域对资金的需求并没有增加。这说明银行资金有一部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支持了一些投机性活动。因此,现在央行“开闸放水”的可能性小。
中国央行21日发布的一项官方调查也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贷款总体需求比上季度明显下降,降幅达4.9个百分点,农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贷款需求全线走弱。既然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下降,那么当前银行系统内的“钱荒”或只能解释为资金“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