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之数月前曝光的“债市黑金”事件,媒体披露少数交易员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躲避阳光,在这个不透明的市场中,开设丙类账户代持养券,自谋私利,给市场的形象和公众的信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此番传言广为传播,除了资金面趋紧这一客观背景,恐怕与整个银行间市场的信息和交易不够透明也是分不开的。
面对当前的舆论形势,银行间市场的监管方、参与者,都应当更积极主动的向公众与媒体沟通、传递银行间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相关信息,只有不断提升信息透明度,方是改善舆论形象、减少误解的最佳途径。
就当前的资金面来看,同业利率高涨或只是暂时的现象,这与近期债市风波及央行收紧非标资产和票据有关,并不表示流动性的不足,只能说是小银行的结构性流动性短缺。
“然而,同业违约导致的利率暴涨也反映在我国巨大的货币规模背景下,市场对脆弱信用的担忧,这也为我们脆弱的金融结构敲响了警钟。”一位券商资深分析师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