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障产品保费难如意
为何保险公司不愿意做保障型产品?市场叫好不叫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信泰人寿去年推出一款名为“百万身驾”的车主人身意外保障型保险,5年一共交15650元,可保障私家车驾乘意外身故200万、公共交通意外身故100万,期限为30年。到期后返还所缴纳的保费,分摊到30年,每年只有40多块钱。不过,这款纯保障保险实际销售和预期却相去甚远。
“上市半年,根本没有达到预期,原计划保费规模是5个亿,实际只卖了400万。”信泰人寿北分总经理田凯告诉记者,保险回归保障本源之路很难。当下的银保市场,对规模保费的盲目追求,商业银行代理的保险多为“重投资轻保障”的投资型险种。随着保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严重冲击了银行传统负债业务;同时该类产品由于过多强调收益,淡化了保险保障的功能,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理念误导,使消费者把保险看成了投资。
田凯告诉记者,在2002年左右,保险产品还多以纯保障型的为主。随着保险产品竞争的日趋加剧和市民理财观念的深入,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保险公司才不得不推出分红型保险产品。由于多年的市场误导,很多消费者仍对保险产品期望获得高额回报,购买时也先询问收益如何,这根本是偏离了保险的本质。
另外,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在产品推广上往往更倚重投连险和分红险等带有投资理财功能的品种,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更快更高的保费收入,同时代理人拿到的佣金也高。一位保险代理人透露,每销售一笔投资型银保产品,就是一两万元、甚至三五万元,这相当于销售上万笔交通意外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