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赵薇导演首秀展现在众人面前。事实上,不只是赵薇,影视明星“演而优则导”的现象一直屡见不鲜。从老一辈的崔嵬、刘琼到前几年的尔冬升、张艾嘉、姜文、徐静蕾、周杰伦,直到2012年贺岁档的徐峥、成龙、周星驰、朱时茂以及影片近期即将上线的杨采妮,都是红极一时的演员。当然,转行导演的明星们也并非全都名利双收,明星的光环给影片带来的“卖点”,有时也会成为被诟病的“命门”。
扎堆转行为哪般?
“有多久的电影史,演员转导演的现象就有多久。”影评人江小鱼认为,在电影工业起步之初,业内分工并不明确,东西方很多明星都又导又演。而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导演的入行门槛降低了很多,给更多的明星甚至是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导演行业的可能。2012年演员徐峥首次执导,就创下了票房神话,更是给想要转行的明星们打了一针兴奋剂。电影监制、评论人谭飞认为:“徐峥的表现说明导演不再是特权阶层。我们进入了一个平权时代,有能力就可以脱颖而出,不一定是导演科班出身。这是时代的进步。”
在江小鱼看来,明星想要拓展自己,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电影情怀,是最常见的转行动机。
从2011年的《戒烟不戒酒》到今年年初的《爱情不NG》,朱时茂在不断地证实自己演戏之外的能力。“做演员久了,对镜头了解了,也开始知道导演该怎么做。”朱时茂说,随着自身经验的增长,演员经常想要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欲求,而不是总在表达别人对角色的要求。“这是一种不安分,有时候光干一个行当不能满足自己,希望有更多的余地。”江小鱼说,“世俗地说,随着演员逐渐成名,话语权增多,明星开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名和利的延伸,同时投资方和发行商也希望借明星的名气给作品增加卖点。”但江小鱼也指出,像姜文那样演戏和导演都有极高天赋,可以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作诉求的人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