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民营经济多数属于典型的“两端在外”型经济,当下正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因没有资源优势,消费市场又遍布国内外,2012年以来,工资上涨、利率汇率等变化不断挤占企业盈利空间,企业成本压力逐渐加大,对浙江众多传统产业转型形成压力。该报告指出,未来,土地、人才、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还将持续,加上信贷政策趋紧、通胀压力都将对浙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形成新的巨大压力。
和去年一样,很多民间资本仍未找到出路。蓝皮书认为,症结还在于投资渠道不畅及投资准入受到抑制。伴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加,部分高利润领域的获利空间逐步被压缩,民间资本开始四处游荡寻找投资对象,但“玻璃门”和“弹簧门”的存在阻碍了高利润行业的进入步伐,而高竞争的制造业领域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分析指出,“新36条”中打破垄断仍停留在指导性文件的层面上,没有明确具体的部门承担起该项工作,很多鼓励性的细则被挡在“玻璃门”背后,看得到却享受不到。一部分垄断性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都以资金实力、股权限制等各种理由推高了准入门槛,导致民营资本“进不去”;另一部分已经向民间资本打开闸门的行业,如航空业却因政府干预过多、民营企业缺乏话语权,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异常艰难,民间资本而因此“不敢进”。
据了解,当前浙江的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民营企业仍然挤不进相当一部分高回报的行业。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浙江省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未能对其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目前第三产业还存在较大的行业进入障碍,一些现代性第三产业,如通讯业、航空运输行业、银行业、保险业则较难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