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私募基金忙“托底”
“非正常死亡”的私募基金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从此前两轮“清盘潮”的情况来看,1月份提前清盘产品多数是由于净值跌至清盘线以下,而5、6月份提前清盘的产品更多是因为受到“赎回潮”的冲击。
“去年年底,不少同行在沪指跌穿2300点之后,认为底部已现,大举加仓,结果市场今年年初在2132点才企稳,但很多私募基金此时已经跌穿止损线。”一位私募人士表示,部分私募在1月份“死在黎明前”,是因为过早判定底部,投资风格过于激进。
5、6月份提前清盘的则多是净值在1元(或100元)左右的产品。对此,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解释,部分面值在成本附近的产品面临赎回压力,因赎回而导致规模不能达标进而被迫清盘。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不少阳光私募为了防止产品被强制清盘,开始采取一些补救措施。“通行的做法是,当净值在清盘线附近时,基金经理迅速减仓,以持有现金方式保证净值在清盘线上。”一位券商研究员表示,部分阳光私募可能在产品成立之时就已经分配好一部分现金作为“保底”,而部分私募为了应对规模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会以自有资金申购“自家”产品。
触及清盘线立刻宣判“死刑”固然危险,止损线强制“割肉”的滋味也并不好受。好买基金研究员朱歆表示,有部分私募受到止损线的制约,产品仓位被迫压低,擅长的投资策略无法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