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具体到内容方面,还要依靠指导老师的“把关”。但是,扩招10多年来,教师少、学生多已是大多数高校都要面对的现实。刘新建说,他所接触到的教师中,一个教师最多的时候要指导二三十个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老师们分身乏术,没办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非常细致的指导,其设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这般“无能为力”的局面让身处中间的教师显得有些尴尬。山西大学一位姓万的教授看到彭真明的这篇博文后说,不止一个同行告诉他,“真要给某个学生毕业设计不及格,影响到了他的毕业和就业,家长会找来,学院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也会找来,甚至学校的领导也会来打招呼。”
“学校真的会催着评委赶紧给学生‘过’的。”万教授告诉记者,学校和院系都不愿对毕业设计“设太高的门槛儿”,如果学生迈不过答辩这道坎儿,就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出去就业自然受阻,这对于学校的就业率是个很大的影响,而学校绝不会让毕业设计拖了“就业率”的后腿。
近几年,高校统计就业率的做法虽然为社会舆论所诟病,但一直未曾停下脚步,其最终的数据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财政拨款和专业审批,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招生状况。“相比学校的‘生存大计’,学生的毕业设计自然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中的‘牺牲品’。”万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