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后的几年里,万达广场以每年20家左右的速度迅速在全国批量诞生。不过在观察家眼中,在万达之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税收、就业、城市形象的多种诉求共同作用,推动着万达发展越来越快。
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就对万达速度的动因作了归纳:“万达这种拥有快速复制能力、又有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万达的工程,多是某些省市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对此,王健林也并不避讳。在日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王健林称,万达每年做二三十个项目,百分百来自政府“邀请”。“从拿地到开发我们能实现在18个月内开一个万达广场。对于5年一届急于出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万达模式是再受欢迎不过的了。”
以武汉万达为例,这个几十万平方米的项目,政府给王健林的时间只有8个多月。而万达的开发周期,需要与地方官员的行政周期对接,一届政府任期5年,等不起项目慢慢做。
从发展商业地产至今,万达在拿地策略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从最初只拿CBD(中央商务区)区域、旧城改造,到如今专攻新区、政务中心,这也是业界普遍认为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成就了万达速度。
“他们的拿地成本极低。”上海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称,以宁波鄞州万达广场为例,当初鄞州区地方政府在向万达进行土地出让时,对地价进行了大幅折让。万达拿下的21万平方米的地块,其地价近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