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计划体制成其死穴
出自农垦系统的北京三元,有自己的农场,自有奶源比例很高,这是伊利和蒙牛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在乳业几乎全军覆没于三聚氰胺那一年,三元可以说是独善其身的。这样一家诞生在北京的企业,依靠着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可谓占据了“地利”,而又在其逐渐落寞之际赶上了脱颖而出的“天时”。然而,农垦企业遗留下来的很多制度却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让它也失去了重要的一环——人和。
三元2011年年报中是这样解读河北经营情况的,“报告期内,河北三元实现营业收入45640万元,净利润-7991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亏损7487万元,减亏效果显著,总体经营形势好转。” 在陈连芳看来,三元多年来经营状况不佳,问题主要出在三元集团的体制上面,使得它很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元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来的企业。”陈连芳说,“即使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了,它仍然带有严重的计划模式,整个企业冲劲不足,内部的风险意识、抓机遇的能力相对欠缺。然而,在乳品这个行业里还保留着这种模式早晚是自取灭亡。”
2011年9月份开始,三元将河北三元的业务纳入到三元各个事业部来管理。因为原三鹿集团的核心业务在于奶粉和液态奶,所以,三元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包粉(即奶粉)事业部。整合后,河北三元不再具备销售、管理等职能,仅是一个资产与资本经营层面上的公司。
然而因为是从农垦系统转变而来的三元集团,计划经济模式对三元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决策制定过程特别漫长,需要层层审批等。三元虽然有多个事业部,但决策权仍非常集中,事业部独立运作的空间并不大。这样每一个板块对经营规划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事情还是要回到总部来探讨和决策,这个流程就会非常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