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近期在东莞调研时也发现,经济萧条让许多中小企业苦不堪言。东莞大朗一家生产毛纺织品的公司主管向记者直呼生意惨淡——一季度订单比去年减少八成,100多台机器只剩下十多台在运转,员工从鼎盛时期的200多名裁减到40多名。
而外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传递到工业生产上来,进而拉低了GDP。一季度,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5476.29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同比减少7.9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以来,广东工业企业在能源原材料等各种成本压力持续上升、工业品进出存在较大差价的影响下,利润不断被侵蚀,2011年全年利润仅增长2.4%。今年以来,工业盈利形势继续恶化,1~2月工业利润下降31.6%,是近三年来首次下降。
此外,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7.3%,亏损面同比扩大6.6个百分点,比2011年也明显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额222.73亿元,增长103.4%。
成建三指出,外贸需求不振导致广东工业产值下降,大量开工不足,以致利润下降。此外,广东的传统制造业利润率只有一两个点。在人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无利可图,减少生产。
成建三认为,尽管接下来情况将有所缓解,但工业盈利恶化还将持续,如果企业利润空间继续压缩,不排除“倒闭潮”再现。他指出:“即使二三季度情况可能有所好转,但企业利润也不会好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