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赌之初,是碧桂园冲刺上市的高峰时期;然而,5年之期将至,碧桂园却面临着种种变数:成本优势不复、高端产品转型考验资金能力。
一纸股价对赌合约,在贯穿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以下简称“碧桂园”)上市之后的5年中,令作为拥有碧桂园59.12%股权的大股东杨惠妍的身家已经缩水2/3,从9.05港元/股大泻至3.26元,却是碧桂园模式嬗变的真实写照。
在明年4月,对赌协议到期时,碧桂园股价比6.85港元的锁定价每低1港元,碧桂园将赔偿2.79亿港元。还剩一年的时间里,杨惠妍的重任是如何在对赌期满之前扭转危局,或者是将对赌成本降至最低?
对赌风险可能放大
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赴港上市。然而,时隔不过1年,碧桂园宣布在新加坡发行可转债融资,集资38.99亿港元,可转股价格约为每股9.05港元,票面利率2.5%,实际年利率6.2%。
认购债券的同时,碧桂园与美林国际还签订了现金结算股份掉期协议,其复杂和新颖程度,即使在香港市场也是极为罕见,在国内A股市场更是尚无先例。
根据可转换债券内容,若最终股价高于初步价格,碧桂园向美林收取差额;若最终股价低于初步价格,则美林向碧桂园收取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