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牙膏是一个表面看似进入门槛低,但隐形门槛非常高的一个行业,”有业内人士解释,“国内品牌大多仍处于‘解决生存之道’的状态。”外资的高度垄断,牙膏市场早已被高度细分,美白、防蛀、清新口气等主要销售品种,基本上都以第一阵营品牌为马首是瞻。
从2005年重组了天津的蓝天集团开拓牙膏市场至今,许晓东仅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排在第二梯队的蓝天六必治牙膏,“外资品牌太强势,国内企业试图分一杯羹真不容易。大多只能通过‘中药’概念突破。”坚守在牙膏市场,立白更多的是为其独立经销商做一个品类的选择。
而两面针的故事更为悲壮:2004年两面针中药牙膏年产销量一度突破5亿支,但最近发布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仅为4600万元,相比2003年时单年销售4.274亿元的业绩,一落千丈。”
第3军团
“跨界”和“中药”
或为突破口
三大阵营中,唯有新入门者兴致勃勃。出自药企的“跨界”品牌“云南白药”成为第一支突破低价,成功卖出20多元高价的民族牙膏品牌,也是唯一能跟外资厂商“有一拼”的国产牙膏品牌。根据云南白药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仅白药牙膏的收入就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约40%,预计全年白药牙膏收入超16亿元。
有趣的是,云南白药并不是唯一的“跨界”选手,广药旗下的敬修堂也低调推出了敬修堂牙膏,三金、西瓜霜各自“亮相”自有品牌牙膏。只不过,销量一直平平。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医药企业现有的营销队伍、渠道和策略,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消费品领域,因此还需要解决营销不适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