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紧邻老城区西一环路的巨无霸楼盘“宏立城·花果园”,建筑面积更达到惊人的183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2010年10月开盘以来,因其单盘销量连续23个月踞全国之首,花果园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盘”。
贵阳近郊,开发商已完成拿地的楼盘“中铁·国际生态城”和“中天·假日方舟”的规划建筑面积也分别达2440万平方米和1200万平方米。而当下在贵阳已规划和在建的,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楼盘,不下10个。
超级大盘如雨后春笋般在贵阳涌现,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为何在并不富裕、人口也并不算密集的贵阳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超大楼盘?在其他城市楼市陷入调控陷阱之时,贵阳为何会出现楼市销售火爆的现象?
“开发商帮政府运营城市”
花果园开发商宏立城集团副总裁陈晓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贵阳楼市在十年前也曾是百花齐放,“最多时有一千多家地产商,有项目的三百多家”。但后来,大盘模式逐渐开始风行。
这首先源于土地供给模式。贵阳房市的土地供给方即地方政府偏好大盘模式。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控制土地供给量以抬高地价,获取更高土地出让收益。但在贵阳,由于财政规模有限,地方政府无力进行土地整理和市政投资,于是选择了让渡土地收入,借助社会资金,以超级大盘的路径快速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升级改造。
中天城投集团在金阳新区开发的楼盘“中天·会展城”中,总投资51亿元,土地成本、前期工程、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非建安工程成本就高达13亿元。而在花果园项目中,开发商贵州宏立城集团完成了旧城改造中最难啃的骨头——占地三千多亩、人口五万余人的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安置工作。贵阳的拆迁成本约为每平方米1000-2000元,宏立城通过限时奖励等措施1个月内就拆迁了9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