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敦煌石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等方方面面。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敦煌石窟造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多维度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宗教艺术的积淀。敦煌石窟造像为何会成为我国中世纪佛教造型艺术的典范?如何去解读它们背后深藏的文化渊源?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绸之路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即将谢幕,进入9天倒计时,而成都博物馆的敦煌文化系列讲座也将接近尾声。昨日下午,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永增压轴做客成都博物馆,带领大家走近敦煌石窟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解读属于它们的辉煌时代。
刘永增的讲座引来众多敦煌迷
中国有规模的造像
最早出现在四川三星堆
昨日,刘永增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敦煌迷,大家都想对敦煌石窟艺术一探究竟。“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敦煌石窟雕塑中的雕与塑是两个不同概念。雕指的是把我们印象当中的物体,雕刻到我们创作的造像中,而塑则是指从零开始塑造成造像。敦煌石窟雕塑主要以塑造为主,尤其是以彩塑为主。”讲座开场后,刘永增还为观众讲解了敦煌彩塑的制作过程,介绍木骨架泥塑和石胎泥塑,为大家展开历史长卷,寻觅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对敦煌石窟雕塑的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刘永增还全面解读了敦煌石窟造像为何会成为我国中世纪佛教造型艺术的典范,带领观众感受彩塑背后的文化渊源。三星堆出土的各类青铜人像令人印象深刻,可是让人惊叹的是,它们还是中国雕塑的开山鼻祖。讲座上,刘永增特别强调说,中国比较有规模的造像,最早是在四川,“在哪里呢?在我们三星堆。4000年前,三星堆的造像就已颇具规模。三星堆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对我们研究铸造史、服饰史、造型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刘永增赞叹道,四川有很传统的雕塑技能,比如四川安岳佛教石刻就十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