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47年(乾隆十二年)8月,君临天下的清高宗,“天道昌隆”的踌躇满志被西南边地一片弹丸之地扰闹得心烦意乱。这个把“十全老人”的乾隆闹得六神无主,就是我们今天在西南地区仍见的独特建筑物——碉楼。
追溯碉楼的历史镜像
2013年8月底的北京香山,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王谢燕飞、游人如织,沿香山南路红旗村,穿过一所军队所属的大院,半山腰上,叶子正一点点变红的大片枫树林旁,一座残破的碉楼屹立在枫叶如舟的山崖边:石块混合黄泥砌成的楼体早已坍塌大半,一面残余的碉楼上,依然遗留着两窗窄小的窗户。这便是当年乾隆皇帝令人在北京依四川碉楼的形态原样复制的建筑之一。
据统计,当年香山一带共建有战备与训练的碉楼达67座,如今大半仍存,其中一些还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界一致公认,四川不仅是依文献记载全国最早兴建碉楼的地方,也是我国目前保存的碉楼文献和实物比较丰富,各类传统碉楼最为集中的省份。其中,尤以川西的碉楼最富特色,也最典型,其一度被上世纪的西方探险家尊称为“东方古堡”。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女士,在一路行走抵达汶川县的旅程中,沿途所见的碉楼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在山顶上、悬崖顶部坐落着村舍,可以由开凿在岩石里面和悬崖边上的石梯到达那儿,悬崖里面被挖空成为贮藏室。村庄里的房屋有三层、四层高,五层高,甚至七层高,紧贴在陡峭的山腰上,或者紧紧抓住绝壁,悬在汹涌的溪流之上。
而在我国古代,文献对碉楼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其记载碉楼所在地,就位于今岷江上游羌族聚住之区。由此可见,川西高原一带,自古不仅碉楼分布广泛,而且其坚固高耸,加上枪眼密布,碉楼一般又有储藏粮食与兵器的库房,有些甚至还带隐秘地道、暗藏的地下水道,村寨老少青壮,一旦隐入其中,可数月不出,而生计照常,不受影响。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也难怪乾隆在得知“攻一碉难于克一城”的奏报后震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