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开放型经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挑战和压力,四川经济如何爬坡上行?省政府昨日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划定我省未来经济发展路线图——抢抓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的新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发展对外贸易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中心,以“7+3”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我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格局。
《意见》指出,四川开放型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的时期,成为全省经济工作一大亮点。但与全国相比,四川外贸依存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是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也是潜力所在。为此,《意见》提出,我省将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统筹规划、改革创新为原则,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进出口达到450亿美元,其中出口25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5%以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9-2012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累计220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80家以上;引进省外国内资金累计17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来川投资的中国500强企业达到260家以上。
《意见》要求,工业、农业等产业部门将出口指标纳入大企业大集团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入选、培育和考核体系。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国内资金等指标将全部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权重。各级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有条件的可设立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并适时扩大资金规模。同时争取使成都成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城市。
[B] 链接
开放型经济体系构想[/B]
《意见》描绘了我省扩大开放、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蓝图:经过三年努力,力争使全省经济开放度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区域开放布局更加合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跨国经营能力的科工贸企业集团,提升我省经济国际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进出口结构明显优化。大力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光伏产业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2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省出口的占比分别提高到60%和35%。进一步支持生猪、蚕丝、烟叶、杂交稻种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快建设出口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继续扩大纺织、服装、鞋、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发展加工贸易。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出口占比提高到40%,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软件、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等服务外包产业。2012年全省服务外包产业业务总额突破8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出口超过10亿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5%左右。
——壮大企业队伍。每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00户,2012年达到5000户。大力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上台阶”,“一企一策”促进100户出口上千万美元的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力争2012年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35家。
——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省内产业发展和成套设备、物资出口。2012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60亿美元,年均增长25%;工程项下货物出口达到30亿美元。2012年全省在境外劳务人员力争达到8万人。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全面开放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积极发展服务业,除国家禁入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开放。加快承接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推动成渝经济区产业互动和要素自由流动,培育区域优势,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建立川滇桂藏合作机制,利用沿边、沿海优势走向南亚和东南亚。利用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加强与港澳台经贸合作,推进CEPA机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我省的落实和发展。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尽快完成成都综合保税区审批、宜宾出口加工区申报审批、绵阳出口加工区扩区和功能叠加工作。有条件的市要积极引进加工贸易重大项目,为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造基础条件。把西博会办成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博览会,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对外交往、投资、经贸合作平台。
——做大做强做优“四川板块”,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承接重大产业化项目,每年引进一批总投资3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完善重大项目报告制度,对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2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实行重点跟踪督办。